進入今年6月,關于建設海防林的各種報道占據著海南大小媒體的重要版面。因熱帶濱海生態環境優良秀美而被游客追捧的海南島,不得不開始直面海防林斷帶的嚴重問題。 海南省有海岸線1528公里,目前,海防林斷帶達229公里,海防林帶寬縮小616公里,退化老化、殘缺不全的有689公里。這其中的原因除自然災害破壞之外,更多的原因來自人為影響。濱海旅游過度開發則是海防林斷帶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星級酒店也會破壞生態? 在海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民建海南省委員會看來,如果過度開發豪華酒店,會給當地生態帶來嚴重影響和壓力。 這兩家單位曾在今年的海南兩會上提交一份提案稱,“濱海房地產的開發建設對海南省經濟建設和投資增長貢獻巨大,但如此迅猛的建設,對海南省濱海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雖然提案中用的是“濱海房地產”這一名詞,但提案中的例證卻涉及大量的豪華酒店和度假別墅建設項目。 被稱為“天下第一灣”的亞龍灣,以其美麗的海景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游客。但近幾年來,亞龍灣開始步入超常規發展期,房地產過度開發現象嚴重。目前,7公里多的海岸線上已有12家酒店以及中心廣場、貝殼館、蝴蝶谷等景觀,僅2004年6月至2005年年底,客房總量從2857間迅速上升到5616間,增長率高達97%。 在亞龍灣,目前在建和即將開工的還有凱悅、香格里拉、亞龍灣國賓館、蘭溪谷等度假酒店,以及將“打造中國度假區第一社區”的120棟獨立別墅——亞龍灣五號度假別墅、1000~1300個聯排別墅——亞龍灣紅霞嶺俱樂部。這些建設項目均計劃在3年內完成。 人們記憶猶新的是,瓊海市的濱海旅游度假別墅帝國花園,因其違反生態規律、破壞生態環境,瓊海市政府不得不對其拆除,以恢復海岸生態景觀——該項目因建設超過了最高潮位線,后遭海水沖刷、侵蝕,大部分地基崩塌,墻體斷裂,給沿海生態景觀造成嚴重破壞。 海南省一位旅游業內人士評論說,絕大多數高檔酒店雖然在建設時和管理使用中,會采取各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但一家高檔濱海度假酒店動輒占地上百畝甚至上千畝,破壞海岸原有生態不可避免。同時,酒店越多也意味著游客會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酒店和游客的活動甚至一些影視劇的拍攝,都將會對海岸生態產生負面影響。 濱海大道:旅游的面子生態的亂子 在很多人看來,濱海大道是濱海旅游城市的象征,更是當地濱海旅游資源的集中展示。然而,越來越多的反面案例表明,濱海大道雖然是濱海旅游城市的面子,但卻是給生態環境添亂子。 記者在Google上輸入“濱海大道”一詞,發現幾乎所有的濱海旅游城市均建設有濱海大道,三亞、海口、青島、大連、威海、深圳、廈門等,這些以濱海旅游聞名的城市無一不將濱海大道列為向游客推介的重要內容。 正在發生的實例證明,濱海大道在向游客展示美麗濱海風光的同時,難以避免地隱藏著生態危機,很難保證將來的某一天不會被大海吞噬。 以公開披露的海南省相關濱海大道情況為例,2002年,三亞市為修建三亞灣濱海大道并將三亞灣建成新的旅游度假基地,對原有的基巖、沙岸、珊瑚礁、紅樹林、野菠蘿、海草等海岸生態進行大規模清除。這些行為導致了三亞灣海岸侵蝕加劇,海岸線后退明顯。自2002年以來,三亞灣海岸線以平均每年1~2米的速度向近岸推移。三亞灣海坡段海岸上世紀50年代修筑的碉堡,在幾年前距離最高潮位線約有4~5米,有些碉堡如今已轟然倒塌被海水淹沒。 有專家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三亞灣海岸侵蝕的速度,不出幾年,花巨資修建的三亞灣濱海大道將難以保住,附近酒店賓館的安全也會受到嚴重威脅。 海南省海口市的濱海大道,作為海口市主要交通干線,從海口市區穿過海口灣直接橫貫于海口黃金西海岸的沿線,長達38公里。作為主干道,濱海大道寬度超過50米,且道路多處離西海岸最高潮位線近達50米,有的僅10米。 按道路面積測算,海口濱海大道至少破壞了190萬平方米的海岸原生態植被。海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和民建海南省委員會認為,這里的原生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海岸基本喪失防風功能。而為了更好地吸引投資,地方政府在這一生態海岸進行大規模的公共設施建設,特別是公路建設對海岸原生態植被破壞最為嚴重。 多一道排污口,碧海銀灘就多一道傷疤 在美麗的濱海度假區,游客經常會見到排污口。也許人們并不知道,這些濱海旅游區的排污口超標排放率是所有排污口中最高的。 國家海洋局今年1月發布的《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06年,全國實施監測的入海排污口609個,旅游區(度假和風景旅游區)占監測排污口總量的11.2%,超標排放率竟達91.2%,比設置在海水養殖區、海洋自然保護區、港口航運區和其他功能區的排污口超標排放率都要高。在河北大蒲河入海口、福建東山銅缽壢溝排污口、海南龍昆溝排污口這3個被列入表中的度假旅游區排污口中,生態環境質量等級分別是極差、差和差。 三亞市主要旅游度假區之一的三亞灣,因其排污問題嚴重今年4月曾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曝光。據了解,在三亞灣海灘上有7個排污口。資料顯示,目前,三亞市區實際收集處理的污水量只占市區污水總量的57%。在三亞灣新城區,大部分項目的污水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進就近水體。2005年據有關部門估算,三亞灣污水入海總量為每年1197萬噸。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導致了三亞灣海水混濁、海灘顏色變黑,出現了所謂的“泥化”現象。 海南省18個市縣中有13個分布在濱海地帶,但只有海口、三亞兩市有污水處理廠,瓊海市也曾建污水處理廠,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無法運營。除海口、三亞外,海南省其他濱海市縣城市污水或直排入大海,或經河流、暗渠間接排入大海,給海南省濱海近海水域造成嚴重污染。 濱海旅游過度開發為何愈演愈烈? 海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民建海南省委員會認為,主要是保護海岸生態環境遭遇執行難困境,相關立法滯后,決心不足。 據了解,目前,雖然已出臺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城市規劃法》等對保護海岸生態環境有所規定,但沒有明確的、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定,相關職能部門出現執行難困境。 1996年,林業部出臺《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管理規定》,明確了200米內的海防林地不得規劃為建設用地,但這只是部門規章,法律效力低,無法有效打擊各種破壞海防林的行為。 在海南省,2006年3月省人大通過《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加強重點景區、沿海重點區域管理的決定》,明確了保護海岸生態環境的具體條件:“為了保護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和風景資源,防治臺風、海嘯、暴潮、海岸塌陷、海水倒灌等自然災害,自平均大潮高潮線起向陸地延伸至少100米至200米的范圍內不得新建、擴建、改建建筑物”。 但這個《規定》同時稱,“具體界限由省人民政府確定;因重大建設項目需要新建、擴建、改建建筑物的,應當報省人民政府審批”。專家認為,在地方政府進行濱海房地產規劃時,這一規定提供了隨意性操作的條件。如《海口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就明確規定:五源河以東至秀英港地段的沿海岸線新建建筑物,只需從平均高潮位向大陸后退50米;瓊海市開發區沿海岸線建設公路,規定離最高潮位線只有90米,且在這90米范圍內仍有許多建筑物存在。
|